AI杂谈
大约 1 分钟
1. AI落地的几个阶段
第一阶段:功能验证(能跑起来)
- 目标:最快验证产品价值,打通前后端交互。
- 手段:简单提示词 + 轻量 Agent,不纠结精度。
第二阶段:效果封顶(能解决问题)
- 目标:把场景做到“可用”,建立技术护城河。
- 手段:
- 不计成本上最强模型(如 GPT-4/Claude-3),给足上下文。
- 搭建复杂 Workflow / 多步 Agent,把领域知识固化。
- 沉淀专属 Benchmark,作为后续成本与效果优化的基线。
第三阶段:精益迭代(能省钱)
- 目标:在保持效果的前提下,把成本与延迟打下来。
- 手段:
- 用蒸馏 / 小模型替代大模型,固定场景用 Workflow 代替 Agent,减少无效推理与 Token 浪费。
- 微调放在最后一张牌:基模半年一换代,慎做重资产投入。
2. AI的用户反馈体系
常见的反馈方式是用户评分、评价,然而,真的有用户去点吗?以我自身来看,如果我觉得AI回答的不对,我可能有以下几种行为:
- 直接STOP掉,然后修改提示词重新跑
- 纠正AI的错误,继续追问
- 开启新的对话框
- 关闭窗口,换一个产品试试
- ...
所以其实有很多隐性的指标可以帮助我们得到真实的用户反馈。
第一种是根据用户行为来获取反馈,具体的行为如上。
第二种是根据业务数据来获取反馈,比如说:
- 产品推荐:下单率、点击率等
- 售后客服:转人工概率、投诉率等